正值年底旺季促銷大戰,但商場裏的“買立減”,超市裏的折價促銷背後,卻可能隱藏着零供矛盾。在消費者眼中,灰色的通道費與過路費一樣,成為抬高物價的另一個元兇。日前,商務部、發改委、公安部、税務總局、工商總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集中開展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
違規收費行為將被整頓
根據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通知,此次清理整頓主要針對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向供應商違規收費的超市、百貨店、電器專業店等大型零售企業及其下屬門店。清理整頓的零售企業,其*大單店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含)、門店數超過20家(含),且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含)。對於供應商反映存在違規收費行為的其他零售企業,也可納入清理整頓範圍。
清理整頓的內容主要包括:規範零售商收取使用促銷服務收費行為、*止各種違規收費行為、零售商向供應商收費要落實明碼標價要求等。
其中,通知明確規定了何為違規收費,並詳細列出名目。“零售商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向供應商收取的合同費、搬運費、配送費、節慶費、店慶費、新店開業費、銷售或結賬信息查詢費、刷卡費、條碼費(新品進店費)、開户費(新供應商進店費)、無條件返利等均屬於違規收費。”
同時,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的任何費用,均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碼標價。
通道費“羊毛出在羊身上”
“大型商場、購物中心、超市賣場等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如進場費、月度返利、信息管理費、促銷員管理費等五花八門的各種費用統稱為通道費,已經成為普遍情況。”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表示,在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零售商利用渠道優勢讓供應商遭遇了諸多不平等待遇。
“根據調查,零售商的通道費擁有諸多名目,除了月底返利等,還會攤派促銷時的廣告費,促銷員的服裝費、培訓費,或者要求廠家自己派出營業員,為商超省下人工費。”齊曉齋告訴記者,除了明碼收費,還有不少隱性的手段,比方説拖長貨款時間,從貨到付款改為3個月後付款,把貸款的成本轉嫁到供貨商身上。
光大證券研究所10月23日發佈的*新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通道費盈利模式已經成為超市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也就是説其主要利潤來源並非是低買高賣所取得的價差,而是向供貨商收取的各種返利和進場費。
隆安(上海)律師事務所的胡良律師專門研究零售商與供應商關係,他表示,通道費高企對消費者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物價的上漲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羊毛出在羊身上,供貨商承擔了名目繁多的通道費後,肯定會加在產品價格上,或者降低成本,一旦壓榨過頭了,供應商不堪重負,往往就會超越道德底線做出一些有損消費者健康的行為。”
胡良還介紹,大賣場一般將供應商分類為必要型、結構型、可替換型。對於一些沒有品牌的可替換型的供應商,通道費用是非常高的,且逐年增長,從他們身上收取的後台毛利加上前台毛利高達50%或以上,*終中小供應商往往被*迫至自行撤場。
早在2015年,商務部等五部委發佈第17號令,公佈《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但時隔5年後,零供矛盾卻愈演愈烈。業內專家指出,措施落地、執行有力才能使得此次通知獲得實效。但由於通道費已經成為零售商的主要盈利模式,商家恐轉換名目,變相收取。
“第17號令出台5年,已經略顯滯後,對於保底返利、不合理費用、強迫交易等作了一些規定,但對於一些出現的新情況如超市方要求供應商承擔高額罰款、賠償、畸高的返利等並未涉及。”胡良表示,此次通知明確規定了一系列的違規收費,對於供應商*權大有裨益。